看到这里觉得有些好玩~
> 中国人认为为了达到文采“”的效果,牺牲描述事实的准确性也是可以的,所以才有张继的问题诗《枫桥夜泊》: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。”月落本应是黎明时分,后面又说“夜半”,夜半与月落的时间相关显然不对;乌鸦是白昼动物,和鸡一样晚上睡觉,半夜听到乌鸦叫,就像半夜鸡叫一样不自然;再者寺院也鲜有半夜敲钟的,“夜半钟声”也让人感到诧异。由于中国诗词并不着重“写实”,而着重“写意”,只要意境好,即使诗境与现实不符,也仍被认为是好诗。
@doublecart
首先这文章作者是个叫田婴的中国人;其次,诗中有逻辑上的错误,这点是客观存在的,而我小时学这首诗时不曾知道,语文老师也不会告诉你,但现在反应过来,一是觉得有些好玩,而是感觉从这个角度看诗歌很新鲜,你认为这首诗写得好,和诗里面有逻辑错误不矛盾,说作者片面倒不如说“不解风情”。
网络上其实有相关的讨论。
http://www.mitbbsfr.com/mwap/forum/article.php?board=History&groupid=962398&content_type=all
@ShyKana
关于这首诗,我又找到一篇就里面的时间问题进行解释的。文中对“月落乌啼”的时间进行了论证。
http://blog.sciencenet.cn/blog-107575-383978.html
这首诗争议最大的是“夜半钟声”,但“夜半”在中文里未必指夜过去刚好一半,“半”在中文语境下也并非二分之一。那么将这首诗描述的时间定在黎明将至的话,由于冬季天未明,月亮仍挂在空中,“月落”和“夜半”就解释得通了。
有点好奇译文……
https://m.xzbu.com/4/view-6748844.htm